创作的散文集;记录了从1845年7月到1847年9月期间,梭罗独自生活在瓦尔登湖边的生活点滴和思考、感悟。瓦尔登湖不仅为梭罗提供了一个栖身之所,为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更是推出了这部诸多叫好的《瓦尔登湖》。

《六个脚印走着瞧》是著名作家六六与老公秀才、儿子偶得于2014年一同在英国自驾进行深度文化“豪旅”的旅程记录,书里用简单通俗的文字描述一家三口在英伦旅程的所见所闻及一路随喜。

读完这两本风格截然不同的“名书”,内心最大的感慨竟然是:看人家,一个是孤身一人换个地方住了两年;一个是一家三口自驾游一圈,竟然生得出如许的思绪,码得来如此多的文字,赚得来如此响亮的名头和钞票,正所谓“有玩有乐有钱赚”。


【资料图】

我这番感慨是不是也是没有谁啦?超然于任何的书评和各种推文的思路?

但这两本书给我的感觉也是天壤之别。

两位作家虽然都是外国人,但是基于他们的成长经历的不同,对于他们文字的理解我还是有着非常强烈的不同感受。

《瓦尔登湖》是一个从小和我们不同根血的外国人展现出来的,也可能有文字翻译的原因,阅读这本书对我而言有点晦涩,俗话说:自己买的书,再难看也要看完!咬着牙坚持读完了这本对我具有催眠作用的“名书”。买这本书的时候完全带着一点盲目的、附庸风雅的味道,因为各种推文里这是一本“必读之书”,各类推荐榜单上都赫然在目。

文化的差异、社会环境的差异、历史背景的差异,导致我对这本书的阅读少了几分愉悦的体验,变成了一种自我暗示的强压式阅读。一直不是很喜欢读国外作家的书籍(当然类似于东野圭吾的《恶意》之类的小说不在此列)。湖文中提到的那些作者认为优美的诗歌完全无法引起我的共鸣,因为理解不了美国文化及历史的精髓,提到的历史事件也需要问过度娘才知前因后果,这也导致我对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变弱。

合上《瓦尔登湖》最后一页的那一刻,我读懂了我的内心:我不是一个喜欢离群独居的人。我爱热闹,爱这喧嚣的人世红尘,我爱家人朋友一起欢天喜地的凑在一起吃吃喝喝享受这烟火气息的人世间。

我不是一个喜欢对世界进行横向纵向深刻思考的人,简单思考更适合我;我欠缺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慧大脑,更适合有一说一的超简模式。

这也应该算是我读这本“名书”的收获吧,算是对得起“开卷有益”这四个字了!

紧随湖后的《六个脚印走着瞧》这本书大大提升了阅读的快乐。

一直喜欢六六,在《金星秀》上见过金星采访六六后就很喜欢圆润润的六六,觉得她不是那种肥腻腻的圆润,或许是来自于她那真诚不做作的笑容?干净明快的语言表达?亦或是这个世界上“合眼缘”的一种奇妙感觉?

没有去过英国的我,通过六个脚印仿佛看到一个绅士、文明、景色优美的英国在眼前徐徐展开,或许这些文字不能代表整个英国的全貌,但是美好的事物、如画的美景总是让人向往、让人愉悦。

毕竟六六的骨子里有着国人的基因和文化底蕴,文字的描述又是直接体现无需翻译,所以整体的遣词造句和表述方式都让我毫无障碍,能够在文字中体验愉悦、放飞思绪。

百年的古堡、幅员辽阔的私家贵族庄园、不一样的医疗体验、在英国延续百年的中医及针灸术、不同的教育体系……加之配以旅行中的风景、古堡图片,更是提升了感官的快乐指数。

但是看到文末六六对自驾游的一些技能分享,我深深觉得够操心、够琐碎。透过文字看到六六在语言上的优势,也是一种自驾游的底气吧?

深深地觉得就算为了以后能够悠哉悠哉的游山玩水也应该学好一门外语。这个感悟等到将来教育我家外孙时候再用吧,告诉那个小小的TA:学好外语是为啥?为了将来自己出去玩的时候能够找得到厕所(来源于书中秀才的《智取厕所》篇),能够打听明白道儿!

读书之乐,未必能够在于眼见得增长你的智慧,而在于触发了你的思考,在于某一句某一段让你顿生惺惺相惜的心灵共鸣,在于让你的心灵打开从而放下某些一直纠结的人与事,完成自我的救赎和升华。

读书之乐在于让你愿意并且能够写出一些心灵的感触,就如同我现在敲下的这些文字,是我当下的一份心情和心境,留待若干年后再回首今天的这份心路,依然历历在目。

或许,若干年后我和我的孙辈一起读这些文字,让那个小家伙更加发奋图的去学习别国文字只是为了将来能够更好的游山玩水;努力的研究各地的历史、地理以及风土人情只是为了更好的吃喝玩乐;为了能更好的确定在什么时节去哪里能吃到当季最美味的水果,看到更美好的风景!那我是不是就是应了一句老话“搂草打兔子”呢?

最另类的读后感,就写到这里吧。

关键词: